為什麼補給時機會影響運動效果?
人體在運動前、中、後的營養吸收與利用方式不同。運動前補給能提高血糖穩定與肝醣儲備,中途補給延緩疲勞、維持輸出力,而運動後則啟動恢復與肌肉合成窗口。如果錯過關鍵補給時段,即使總攝取足夠,效果也會大打折扣。補給時機決定了身體能否「即時獲得所需」並轉化為表現或修復。
運動不是一場單純的持久戰,而是一場時間與能量分配的藝術。補給的時間點,常常比吃什麼還要重要。本節將深入探討補給節奏與運動表現之間的密切關聯,從「何時吃」的角度切入,幫助你最大化燃脂、爆發力與肌肉恢復效率。
人體在運動前、中、後的營養吸收與利用方式不同。運動前補給能提高血糖穩定與肝醣儲備,中途補給延緩疲勞、維持輸出力,而運動後則啟動恢復與肌肉合成窗口。如果錯過關鍵補給時段,即使總攝取足夠,效果也會大打折扣。補給時機決定了身體能否「即時獲得所需」並轉化為表現或修復。
運動前 1~2 小時: 攝取易消化碳水(如香蕉、燕麥)與少量蛋白質。
運動進行中: 長時間耐力運動 (>60分鐘) 每 30 分鐘補充 30–60g 碳水。
運動後 30 分鐘內: 補充 20–40g 蛋白質+碳水為主的點心(如乳清+香蕉)。
額外建議: 可依身體反應進行微調,例如高強度訓練者可略提前或延後時間點,避免消化不適。
建立「個人化補給節奏」遠比跟風流行法更有效。建議於平日訓練測試不同補給時間與種類,觀察能量穩定性與恢復感。避免運動前吃高脂高纖食物,容易造成胃脹不適。補給應簡單、快速、能穩定能量,特別是在中高強度訓練中,補水與補糖同步為佳。使用表格記錄不同策略的效果,有助於持續優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