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肺有氧-騎自行車騎自行車運動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,初期僅做為交通工具,隨著自行車的越發改良而建置普及。1839年,蘇格蘭的黑麥克·泰勒(Kirkpatrick Macmillan)發明了具有踏板的自行車,成為現代自行車的雛型。而後漸漸發展為一種運動。
心肺有氧運動-健走健走(Brisk Walking)始於20世紀初,起源於行走,但速率比一般走路快,可自我設定運動強度。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提升,它被認識為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有氧運動,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,連台灣的體育界前輩紀政小姐也大力推行健走。健走不需要特定場地或器材。
心肺有氧-社交舞社交舞(Social Dance)起源於歐洲貴族的舞會,隨著時代的發展,逐漸普及到普通民眾。19世紀和20世紀初,隨著社交舞的發展,出現了華爾茲、探戈、倫巴等舞種。社交舞注重與他人互動和溝通,風格優雅,節奏豐富。很多人不清楚社交舞與國標舞之不同,簡單來說,國標舞是將社交舞標準化、競技化的結果,因此,我們可以說社交舞是國標舞的前身。
心肺有氧運動-跳繩跳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,中國古代就有「跳繩」這項活動。現代跳繩運動在20世紀初期廣泛流行於歐美,並成為健身和體育訓練的重要項目,在台灣被列為小學的體育課程內容之一,全世界很多地方也會舉行各種表演及比賽,也有世界紀錄,現在的世界紀錄是在30秒內成功完成226次跳躍。
心肺有氧運動-健行健行(Hiking)最早起源於歐洲,尤其是在瑞士和英國,隨著登山運動的興起而逐漸流行起來。它是一種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長距離徒步活動。一般台灣所稱的登山運動,不管是郊山還是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百岳,均為山區健行的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