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重視蛋白質的品質與攝取節奏?
並非所有蛋白質都能等效促進肌肉合成。具備「高生物價」(如乳清、蛋、魚)才能快速被吸收並提供足夠的必需胺基酸,尤其是白胺酸。補充時機也會影響蛋白質合成效率,特別是運後 30 分鐘內、睡前與清晨,皆為肌肉回復的重要窗口期。若蛋白攝取不足或時間錯誤,將影響恢復與體組成進展。
蛋白質被稱為「身體的磚塊」,對於增肌、減脂、修復與免疫皆不可或缺。然而光「吃足蛋白」不夠,更關鍵的是「怎麼吃」。本節將從蛋白質的品質評估、補充時機與常見誤解三方面,建立你對蛋白攝取的正確觀念。
並非所有蛋白質都能等效促進肌肉合成。具備「高生物價」(如乳清、蛋、魚)才能快速被吸收並提供足夠的必需胺基酸,尤其是白胺酸。補充時機也會影響蛋白質合成效率,特別是運後 30 分鐘內、睡前與清晨,皆為肌肉回復的重要窗口期。若蛋白攝取不足或時間錯誤,將影響恢復與體組成進展。
攝取量: 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 1.6~2.2 克蛋白,運動者略高。
每餐分配: 單次 20~40 克效果最佳,超過不會進一步提升合成率。
攝取時機:
運後:30 分鐘內優先補充(乳清 + 碳水最佳)。
睡前:酪蛋白可延緩分解,維持夜間肌肉合成。
起床後:補充避免夜間空腹導致分解。
來源建議: 雞胸、蛋白粉、豆腐、鮭魚、低脂牛奶等。
誤區如「多吃蛋白就會變壯」、「吃太多會傷腎」常見於大眾迷思中。實際上,健康人每日攝取高蛋白並無腎損風險,而肌肉生長取決於總能量與訓練刺激。此外,長時間未補充或過度集中於某餐,都不利於合成效率。建議結合運動節奏分段攝取、優先考慮食物來源,再視需要補充乳清等產品。